北京看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4月1日,上海浦西开始第一天封控。官方通报的数据是当天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例、无症状感染者例。
也就在这一天晚上,一些疑似上海被单独隔离的婴幼儿哭闹的视频在网上传播。今天,#上海被单独隔离女童母亲发声#的话题迅速占领热搜。#上海抗疫互助#
朱女士说,她看到视频后非常着急,很希望能将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来照料,如果不行,也希望隔离点能公开孩子目前的情况,让孩子的状态处于一个“可监控”的状态。
我想,别说是为人父母的人,就算是普通人看到这些画面,也是揪心不已。所以,大家对于上海方面“医院儿科病房内部调整腾挪的场景,而非单独隔离点”的解释感到愤怒。因为真正的是需要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而非解释曾经存在的不足。
疫情来袭,如果仅仅只是考虑如何快速阻断疾病,完全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个体性的差异时,也许受影响的不仅是短时间内大人、孩子生命、生活质量,还有看不见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
我家一一因为出生后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半岁时没有自愈的迹象,只好在在上海接受了开胸手术进行矫正。手术很成功,孩子恢复得也很好。然而,这件事对于我来说,直到现在才能缓缓地坦然接受。
为了挽救生命,也因为孩子年幼,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举动,做完手术后,一一被送进了胸外科重症监护室里护理。在那24小时里,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
送出重症监护室时,他的胸口插着引流管、鼻子里插着氧气管、嘴里插着胃管,只要有人一动他,他就拼了命地喊,一喊心跳就上到次/分,继而不停地吐奶、哭闹……为了救命,我们必须经历这些。
当医院护士很稀疏平常地跟我们说:他在楼下(重症监护室里)也很吵,我们上了三种镇定,他才能安静一点(让孩子安静也是一种“治疗”,因为先心术后不能长时间哭闹,否则对心脏造成巨大压力和损伤)。
然而,那一刻我几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医院病房的窗台前流泪。后来,我将手机里有关孩子住院时的照片全都删掉了,但住院时的那些画面却如同石刻一样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他生病,医院输液时,我看到他一哭就有种近乎崩溃的感觉:大约这是治愈疾病时“必须的经历”所带来的“情感后遗症”。
当我看到这个“疑似上海被单独隔离的婴幼儿哭闹视频”时,我更能理解和懂得这些孩子父母们的心酸和无奈。
这让我想起在年2月,被全国网友“云守候”的小石榴。
年2月3日,在武汉抗疫最紧张的时刻,医院出生,因为他的父母都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所以,“小石榴”一出生后就被迫与父母分开,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日子里,有超过万的网友通过央视连续直播的镜头,共同守护了“小石榴”的成长。
后来,当“小石榴”康复,并和父母双亲一起走进央视《朗读者》的直播间时,一家人都笑靥如花,特别的美好和幸福——一场新冠疫情,并没有改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没有改变她们对幸福的定义。
就像电影《中国医生》里那个故事,即便病人小文不信任袁泉饰演的医生文婷,但文婷仍旧大胆提出为产妇实施剖腹产,她说:“疫情总会过去,日子还要过下去”。
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张定宇也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拍板,支持了文婷的方案。在最难时,没有人对我们冷漠,无视我们的情感诉求——这是度过难关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能够继续拥抱希望、迎接幸福的底气。
4月1日,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未来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太多的话,有条件的是可以居家隔离的,当然我们要配合居家管控的一些措施。
如果真的需要和有可能,那么居家隔离是否可以优先从这些孩子开始?毕竟世上有一些角色和情感他人难以替代。
最后想说的是,疫情当前,咱们一定要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更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一起等待抗疫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