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统计厅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年韩国人口自然减少(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5.73万人,连续两年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年韩国总和生育率为0.81,全球倒数第一。韩媒报道,在韩国生三孩发1亿韩元,年轻人都不生了。
我国和韩国的情况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有很多权威媒体、专家学者都发出了警告: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千万不能步韩国的后尘。
在我们看来,当前时期,专家们发出这样的“警告”,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非常有必要。众所周知,为了鼓励生育,年国家出台了“全面二孩”*策,但结果并不理想:除年出生人数有小幅提升以外,年-年,我国的出生人数呈现“4连降”。尤其是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5,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较年减少约万人,全年仅出生万人,出生率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
此外,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等还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3年内进入负增长”。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的生育率,已经只有0.7-0.9,随着年轻人口的进一步城市化,中国的生育率还会继续走低。
消费日报在文章《韩国出生率全球最低,总人口首现负增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中更直言道,“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急速下降,如果国家*策不大力干预的话,我们也必然像韩国、日本一样陷入‘生育率危机’”。
正因为此,近一年以来,很多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等都频频建言,应该全面放开生育,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策,鼓励生育的财力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为什么一定要鼓励生育,提振生育率?换句话说,持续的低生育率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总结来说,主要有五方面的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见顶、人口红利消失、剩男问题严峻等。具体而言,比如婴幼儿相关的奶粉、衣服等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再比如农村以及小城镇的学生逐渐减少,“”家庭结构下一对夫妻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等。
三孩催生“无果”,人口警报拉响了
二孩催生无果后,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以及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于是在年的5月31日,我国正式出台了“三孩生育*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策新规。
三孩*策效果将如何呢?依据专家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有关机构的网络调查结果来看,三孩催生也“无果”:在收回的近3万份调查问卷中,只有不到8%的育龄人群可以接受生育三孩,较三孩*策出台前,不增反降。机构调查报告给出的结论也很清楚:出台“三孩生育*策”对于提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没什么效果,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
此外,常州市发布的“关于三孩生育*策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未来在三孩*策的大力支持下,年轻人“再生一个孩子的意愿”选项中,“意愿强烈”的占比仅有4.29%,“有意愿但存疑虑”的占比为25.75%,“没有意愿”的占比高达69.96%。
专家总结认为,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孩*策对于催生也“无果”:一方面,现实中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没有生育意愿,另一方面,现有的“三孩”配套措施,并没有解决年轻人不愿生的“痛点”。
经济学家陈海滨直言,三孩催生“无果”,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警报彻底拉响了——生育率逐年下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愈发低下,人口负增长局面将到来。紧跟着可能会出现劳动力大幅减少、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结构失调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生了?根据年轻人的反馈,我们总结认为,主要是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思想大转变了。以前大家愿意多生孩子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传宗接代,其二是养儿防老,尤其是农村地区,这种思想愈加严重。现在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生活、医疗、养老等水平显著提高,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大大降低。
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自由,且不想因为孩子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自己定位为“不适合生育、养育孩子”类别。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不得不提的是,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也大大削弱了我国的生育基础;
第二,住房压力大。中指院数据显示,年4月全国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元/m,环比微涨0.02%。这是什么概念?以百强城市住房均价计算,购买平米的房子,三成首付款的门槛已经提高到了50万元。要知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元,这意味着凑够首付,就需要至少14年。更别说,买房后三十年每月仅元的银行贷款了。
正如张启迪所言,购房成本高昂,实际上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房价每上涨1%,年轻人生孩子的意愿就下降0.2%;
第三,高昂的教育支出,大大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得不承认,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消费的核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庭教育动力,导致子女教育成为我国家庭养育的最主要支出。托幼资源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造成的孩子生养成本过高。家庭负担较重,无论城乡,平均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均占家庭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分就学阶段来看,中小学阶段每年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平均为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5.6%。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成本占子女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总支出的比例高达30%以上。从家庭教育支出的校内校外结构来看,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中的2/3为校内支出,另外1/3为校外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银行调查数据显示,中国93%的父母选择给孩子请私人辅导,这一数据居世界首位;
第四,医疗压力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我国的医疗费用迎来了持续上升,-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4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医疗压力,不仅仅限于生育、养育孩子的医疗支出,还包括父母的养老医疗消费支出。为什么要把这个账算进来?因为现在的生育主力,主要是85后、90后,他们是实打实的经济独立一代,但同时又大多是“”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一对夫妻要养育4个老人。如果年轻人自己再有个大小疾病,可想而知,家庭的医疗开支会有多重;
第五,养娃成本高,生娃无人带。尼尔森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生娃”主力人群集中在85后、90后,80%以上为本科以上学历人群。且这些家庭每月育儿花销平均超过元,占家庭整体月收入的近三成。值得一提的是,低收入家庭的育儿花销不减反增,占比高达44%。
此外,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生娃后无人带看”: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化托育服务严重不足。简单来说,存在90%以上的缺口;另一方面,如果父母中的任意一方全职带娃,又将面临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大幅缩水的窘境。机构调查结果显示,60.7%的一孩母亲因为“没人看孩子”而不愿生育二孩,28.1%的一孩母亲因顾虑“影响工作和事业发展”而不愿生育二孩。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阶段制约年轻人生育的几大痛点分别是: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没人带。基于此来看,真正能够起到催生作用的配套措施,应该从这几点着手。
任泽平提出“新建议”,父母们表示赞同
在《中国人口预测报告版》中,任泽平直言不讳指出,如果只按目前这种力度来鼓励生育,中国毫无疑问将在几十年内成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萎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即便是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策,中国出生人口也将在今后2-3年内跌破一千万,这意味着,我国的总人口将很快进入“负增长”阶段。具体而言,到年降至万,2年仅万。中国现在的出生人口只有印度的一半,到本世纪中叶只有印度的1/3,到2年可能不到印度的1/4。
因此,任泽平认为,只有采取大力度的鼓励生育的*策——平均需要投入GDP的5%的财力,才能把生育率维持在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1.6。此外,报告还明确表示,催生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以满足生育主力的需求为重点,推出具体措施。换句话说就是要瞄准当代年轻人“不愿生”的痛点,然后“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催生效果才能显现。
在报告中,任泽平提出了“新建议”,总的来说包括四项内容:其一是现金和税收补贴,对于二孩和已上岗家庭的每个未成年孩子,给与每月0元的现金补贴,所得税和社保减半。给予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元的现金补贴,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可以设置封顶上限)。总的来说,现金和减税部分要2-3万亿元,可能相当于GDP的2-3%;
其二是购房补贴,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进行补贴。举例,返还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对于三孩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返还(可以设置封顶上限)。或者在高房价的地区,可实施一孩房价九折,二孩房价七折,三孩房价五折的*策(不超过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同时加大人口流入地区和大城市的住房土地供应;
其三是增建托儿所,把0-3岁的入托率从4%提高到50%左右;
其四是教育减负:普及大学本科教育,减轻升学压力,缩短基础教育的学制。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助于降低养育成本的公共*策辅助,比如增加父母的产假,引进外劳保姆,放开技术辅助生育产业等。这些措施,其实现实中部分城市已经在实施了。
在专家刘博看来,任泽平提出的“新建议”还是非常全面且精准的,或者说,任泽平提出的“新建议”真正做到了解决年轻人不愿生的痛点:发放现金补贴,做到了满足不同家庭的养娃费用支出;发放购房补贴,解决了年轻人买房难的问题;增建托儿所,解决了年轻人生娃后“无人照看”的烦恼;教育减负则聚焦了年轻人最关心的教育成本开支巨大的问题,也可谓“对症下药”。
对于任泽平提出的“新建议”,不仅专家拍手称赞,实际上父母们也都表示赞同。笔者问询了20对父母的意见,结果是20对父母都表示,如果未来的*策真的能做到任泽平建议的那样,他们愿意多生孩子。其中5对父母更强烈表示,愿意生三孩。
这个“新建议”之所以能得到父母们的赞同,我们认为是切中了现在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痛点了,该建议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为年轻人考虑。如果该建议真的实施,可想而知,接下来必然会掀起一股“新生儿出生潮”——住、养、教、看四大核心问题全部解决了,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意愿都将大幅提高。特别是“购房补贴”这一项,将为父母们节省一大笔资金,这些资金都是可以转移到生育孩子、教育孩子等上面去的,所以父母们生二孩、三孩的意愿也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