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道特读书会
深入了解蚂蚁集团发展历程
收获更多成功创业思想、商业理念、企业文化、运作模式和用人之道
蚂蚁金服是一家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起步于年成立的支付宝,于年10月正式成立。根据阿里巴巴此前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年3月31日,在全球,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主要业务)和合作伙伴们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完成亿美元的C轮融资,将引入中投和其他中国投资者,市场估值普遍超过亿美元,蚂蚁金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超级独角兽。
年06月22日,蚂蚁金服更名蚂蚁集团。
年07月20日,蚂蚁集团官宣计划在科创板和港交所需求同步发行上市。
美国著名CowboyVenture投资人AileenLee在年将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所谓“独角兽公司”是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Lee发明独角兽概念的时候,她描绘的是一个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情形。在到年间,就只有39家公司从6万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估值达到10亿美元+。
那么从年,支付宝正式化注册成立到年,支付宝获得积极第三方支付牌照,迈出金融业务领域关键一步。年蚂蚁进入正式成立,到年更名为蚂蚁集团宣布即将发行上市。这样一只超级独角兽是如何迅速成长的?
我们参考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蚂蚁金服深度报告之业务篇:如何评估蚂蚁金服的价值》,从业务层面为大家呈现蚂蚁集团的发展路径。
聚焦三大板块
拓展国际化边界
场景+支付,「入口」逻辑丨强化获客与粘客,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
数字金融,「变现」逻辑丨将体内客户与场景赋能予合作金融机构,使其扩大业务范围并提升效率,同时借此实现高质量收入变现(协同类收入);
科技服务,「赋能」逻辑丨将金融级的技术对外输出,通过数字经济解决不同行业的痛点;
国际化,「拓展」逻辑丨将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的模式,在海外国家拓展与发展,并探索构建全球网络。
本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围绕和两块内容进行阐述。
01支付
内固场景布局
外拓跨境业务
数字支付作为蚂蚁集团的业务起点,也是公司各类流量的入口。在经历了完善线上支付(阿里体内零售支付)、强化线下支付布局(体外支付)后,蚂蚁集团目前仍然将支付作为“基石”业务。
境内支付:完善场景生态,深度绑定客户
蚂蚁金服对支付场景的持续布局,主要通过对外合作与投资实现。
年成立以来,场景类投资已逐步延伸至网上购物、零售店、游戏、日常缴费、餐饮、汇款、公益、信贷、金融服务、充值、校园服务、交通和医疗服务等。整体而言,公司的场景布局遵从两条主线:
布局O2O:在移动支付由线上到线下的过程,蚂蚁金服亦在拓展线上到线下的场景,尤其是年以后,场景布局多围绕支付宝钱包的“医院”、“未来公交”、“未来商圈”、“全民WiFi计划”等展开;
客群培育:蚂蚁金服客群主要定位于年轻一代和优质长尾客户,而围绕C端新零售展开的“全场景”布局,一方面可以提升既有客户的粘性(粘客),另一方面亦可实现体外客户转化(获客)。
跨境业务: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作为发源于电商系的科技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围绕消费者全球购买、商家全球销售以及用户出境三方面展开。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全球本土化:已在全球范围拥有10个电子钱包。涵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泰国、菲律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年,全球范围内的支付用户数达到12亿以上(含中国内地用户9亿人);
跨境支付前景:有望实现跨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年,蚂蚁集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已在香港上线,实现了香港地区电子钱包AlipayHK与菲律宾电子钱包GCash的跨境汇款。年,蚂蚁金服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企业万里汇(WorldFirst),夯实了跨境支付的技术与牌照基础,未来跨境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更值得期待。
经营绩效:行业增长格局稳定,公司收入模式清晰
第三方支付行业步入稳步增长期。从易观智库公布的第三方数据看,年前三季度全行业第三方综合支付和移动支付规模分别为万亿/万亿,蚂蚁金服市场份额为47%/54%。基数效应下,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目前仍保持了20%左右的稳定增速。
行业经营版图逐渐清晰,公司收入模式相应清晰。支付业务有望在蚂蚁体系内发挥更稳定的引流作用,蚂蚁金服逐步由过去单纯依赖备付金利息收入模式转为多元化的服务费率模式。
02数字金融
外部协同
报表策略升级
在完成金融业务持牌和金融生态圈打造后,年以来,蚂蚁金服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主要围绕提升客户粘性与强化业务协同展开。
对外投资拓展边界,交叉销售拓宽产品线
(1)对外投资已成为蚂蚁集团在金融业务方面非线性扩张的主要抓手。其金融领域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
牌照布局阶段:年以前,除公司申领获得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小额贷款牌照外,蚂蚁金服也通过并购、发起设立公司的模式,先后布局了基金(天弘基金)、基金代销(数米基金网)、银行(网商银行)、保险(国泰产险)、网络借贷(网金社)等领域。
由量到质,纵深发展:年以后,公司金融领域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支付和财富管理方面:垂直型支付类企业,重点布局公共交通等行业(如,Metro大都会、通卡联城等);财富管理全产业链,包括投资顾问(先锋领航)、智能投顾(阿法金融)、社交投资(雪球)等方面。
零售金融的核心在于做大客户基数(获客)和强化客户变现(粘客),二者均取决于产品线的丰富度和交叉销售能力。在拥有全谱系的金融产品后(支付、财富管理、融资、保险、征信等),蚂蚁数字金融业务的重心更加聚焦于产品的交叉与协同方面:
支付+财富管理:余额宝支付;
支付+融资:花呗支付;
融资+征信,保险+征信:芝麻信用分作为相互宝、花呗、借呗的准入条件。
从交叉营销的效果看:截至年9月末,支付宝国内用户达到9亿人。而在支付、理财、融资、保险、信贷五大类金融服务中,使用3种及3种以上服务类别的用户达到80%,使用全部5种服务类别的用户达到40%。
业务逻辑:从经营资产负债表转型为经营利润表
在互金领域强监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速背景下,推测蚂蚁集团会主动转型战略,弱化金融敞口,强化能力输出。对应数字金融业务,实现从经营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策略,转型为经营利润表的「收入」策略。
资产负债表经营模式:引入资金,并依托自有客户、场景和技术独立开展金融业务,业务本质是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来扩大盈利规模(资本占用与风险敞口亦不断放大);
利润表经营模式:输出能力(包括技术、客户和场景),助力合作机构的金融业务开展,同时在赋能过程中实现收入(不承担风险敞口,不占用资本)。
利润表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化开放协同。开放平台定位有助于金融业务的协同,亦符合金控监管大方向、同时兼顾成长性。蚂蚁金服的协同业务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
融资业务:将传统的自营贷款模式转化为「信贷联营」模式,突出自身在场景、客户、数据、方面的优势,并协同外部银行在资金、资本、风控方面的优势。目前,花呗、借呗、网商贷合作的外部银行家数超过家。
财富管理业务:借助蚂蚁财富(面向C端客户)、余利宝(面向B端客户)的平台,为资产管理机构引流,代销公募基金、理财型保险、信托产品、贵金属等全品类资管产品。目前,蚂蚁金服合作的外部资产管理机构数量超过家。
保险业务:面向家左右的保险机构合作方,代理多收多保、医疗险、重疾险、养老险等多个保险产品。以相互宝产品为例,上线9个月其存量成员数超过万(截至年8月)。
剩余部分内容见下篇明日推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