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曾经长期保持20%以上的规模增速,年甚至达到34%,迅速的吃的又白又胖。不过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破产清算的时候包商银行总资产只有4.亿,留下了2千多亿的负债,从各种渠道融进来的钱都非法输送给了明天系。而他通过的手段就是从全国各地融资,发行大量同业存单。
我国允许设立小银行的目的是希望能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作用。那么,小,就是本该有的属性。但是有的银行不甘心小,非要做大,但是小银行想做大的手段非常单一,那就是高息揽储。高息揽储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他为什么不惜血本也要吸收存款呢?
第一,可能资本充足率不够。存款是贷款的基础,没有存款就没办法发贷款,有些小银行可能本身并没有多少客户,稍微放一笔贷款充足率就不够了,那怎么办呢?只能高息揽储。但这恰恰说明小银行的脆弱性,借的钱利息高,贷款又只能捡大银行剩下的,稍微哪一笔贷款出了问题,就可能危及整个银行的安全。
第二,坏账多。银行和贷款企业就是简单的银企合作吗?肯定不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大客户之间的关联,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行长和董事长可能就是哥们,利益输送,借新还旧,没有坏账大家一块蹦迪狂欢,出事就牢底坐穿。尤其是人情关系浓的县乡级地区,而包商银行就更过分,直接成了明天系一家的提款机。
第三,违背中小银行的初衷。即便没有以上说的问题,小银行通过支付宝吸收存款也是违规的,相当于通过支付宝把网点开到了全国各地,违背了经营属地原则。存款来自五湖四海,那贷款服务本地?更不可能,又不是处处都是深圳,哪里消化得了那么多的资金。那么,钱必然流向了普惠金融之外的地方,可能在资本炒作,可能在利益输送,总之,风险隐患是留下了。
所以,有些银行必须通过不断的吸收资金来掩盖公司出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你通过支付宝转到某某银行的钱,你压根不知道人家拿去干嘛了,你可能压根没听过这家银行,也不知道他在哪,仅仅凭借着对支付宝的信任,就把身家托付了。但出了事,支付宝会负责吗?肯定不会,毕竟人家只是宣传平台。
第三、放大系统性金融危机
这个和前段时间六大行叫停靠档计息存款类似。监管的目的肯定是要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当然这是手段,不是目的,国家真正的目的是要金融让利,服务实体经济。如果利率一直居高不下,企业贷不到款,会死一大批,有些银行利率倒挂或者流动危机,也可能会倒一批,后果不堪设想。但由于过去几十年闷头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也并不健康,如果捏的狠一些银行可能就被掐死了。那怎么办?
只能先给银行减负,也就是降低存款利率。但这事银行自身不敢做,因为大家都是白刃化竞争,谁先做谁就死,大家都扛着,如果扛到最后可能大家一块暴雷。那么,只能监管来了,我喊,大家一块减。所以在银行网点,已经很少看到高息的存款了,但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还有,3年利率高达4.%,1年也给3.3%,有的还7天付一次利息,这明显超出了行业正常水平。所以取消是必然的事。
不过这次支付宝下线银行存款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思考,第一,类似的产品京东金融和度小满等平台也有,为什么他们没有整改?第二,如果是产品违规,为什么不是让相关银行下架产品,而是支付宝这个中间商呢?
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确切答案,以下也只是个人猜测。我的观点是,目前这可能是支付宝的“自律”行为。
毕竟支付宝代理银行存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现在是阿里系的多事之秋,支付宝自查首先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也避免了可能的隐患,犯不着为这点代理费搭上名誉。其次,对支付宝“无照经营”的界定,是出现在孙天琦局长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的讲话,虽然身份特殊,但这毕竟是论坛形式,而且是个人观点,和规章文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不过经此事件,无资质互联网平台代销存款下架,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既然支付宝存量客户还可以看得到信息,已经成交的也算数,某些平台也可以买,还有50万存款保险护着,剩下的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