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扭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物专访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
TUhjnbcbe - 2020/12/29 17:05:00

新安晚报记者陈牧的

“十年磨一剑”

专访新安晚报融媒体内容采集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陈牧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创刊于年的新安晚报,以“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办报宗旨、深沉悲悯的平民情怀、独特丰富的报道内容、激浊扬清的舆论监督、周到贴心的服务意识、鲜活生动的语言风格、浓墨重彩的版面呈现,吸引了千万读者,“安徽第一报”从此成为行业标杆。

十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陈牧怀揣新闻理想加入了新安晚报的团队,成为了一名社会新闻的记者。从非新闻专业的“小白”,到斩获中国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等诸多奖项,她的十年成长经历,与晚报的转型创新、融合发展的时空轨迹不断契合,而她的个人价值,也在新安晚报不断展现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融合发展中获得提升。

人人都是时代的记录者,而对于晚报的记者来说,唯有不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记录社会变迁、人间真情,发出时代声音,为民答疑解惑。陈牧说,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催生了安徽第一报,现如今希望自己可以在报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发挥专业所长,把这份时代赋予晚报记者的重托,好好地履行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与新安晚报结缘

记者:你不是新闻科班出生,十年前是怎么想到进入记者行业的?

陈牧:我小时候就觉得记者与别人不一样。那时候铜陵长江大桥通车,我父亲在当地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当时也在现场。后来发现他拍的片子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时候就觉得很神奇,原来新闻是通过记者传播出去的。

我后来到上海大学读的是历史系,新闻是历史的初卷,所以觉得这两者有共通之处。我当时也考虑过,如果能换一个时空,与那些未来可能会被记录在史料里的人物面对面,倾听记录搜集他们的故事,是不是也会很有意思。

记者:当时你是怎么来到新安晚报的?

陈牧:那年新安晚报在上海和武汉进行校招,在上海选择的驻地是复旦大学。有人在复旦的BBS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并告诉了我。收到消息,我赶紧去现场参加了面试。

那时正值毕业前夕,虽在学校推荐下初步定了一家本地银行的工作,但得知报社面试通过,我当即就决定从上海回来,做一名晚报的记者。

记者:刚刚进入报社还适应吗?

陈牧:一开始挺不适应的。与我一起进入报社的小伙伴大多都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立刻就能上手,我虽然对新闻感兴趣,也在媒体短暂实习过,但当时稿子写得并不怎么好,经常被夜班编辑问得哑口无言,继续去补充采访,还默默掉过眼泪,然后第二天再从被编辑改的“面目全非”的见报稿件中学习如何写新闻。

后来在部门主任、编辑老师以及同事的帮助下,我的稿件才渐渐有所起色。那时候老师们总是要求我们,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看出不一样的角度,找到独家的新闻点,回归常识、敬畏文字。

如今想来,这也是报社一贯以来的风格,在严格要求中培养年轻记者的新闻思维、打磨踏实的作风,于微末中寻真章、在朴素中见真情。在忠诚记录历史的同时,也铸就记录者自身的价值。

在历练中不断成长

记者:后来你也参与过很多次重大的采访。在“中德总理合肥行”的活动中,你一下子被很多人记住,那次是什么样的经历?

陈牧:新安晚报一直很注重对年轻记者的培养,所以我到报社后也获得了很多重大采访的机会,比如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不久,我就参与了“揭秘会所吃喝风”的暗访报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专访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