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据悉,蚂蚁集团寻求IPO估值至少亿美元。
“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为新经济公司能更好地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包括国际资本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其中。”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
若按亿估值计算,募资额达亿~亿美元,资金体量十分巨大,年香港市场募资总额为亿美元,港股能否装下这么大体量的ipo,这是一个值得重点考量的因素。
事实上,蚂蚁集团过去几年屡屡传出各种版本的上市安排,此前“蚂蚁金服”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也被解读为上市准备。
或挑战茅台成为股王据科创板日报,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最高为贵州茅台,即2.06万亿元。一旦蚂蚁集团登陆科创板,有很大可能跻身A股总市值前十榜单,甚至挑战茅台第一的位置。民生证券此前预测,独角兽之王蚂蚁金服一旦上市,极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的市值,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
中信证券表示,蚂蚁金服的业务布局从经营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策略,转型为经营利润表的“收入”策略。公司优先发展“协同金融产品”、“科技输出产品”来保证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同时通过“外延发展”分享全球数字社会“从场景到支付到金融到收入”的非线性增长未来。
中信证券进一步指出,蚂蚁金服的价值体现在:(1)可预见的未来:分享全球数字金融的非线性增长空间,也就是行业增长规模和公司市场份额提升;(2)更远的未来:行业潜力和份额潜力充分挖掘之后的定价能力提升。
市值能顶半边天,科创板迎来新“牌面”
“二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错过了整整一代互联网,科创板的推出将一洗这种遗憾”,科创板推出之际,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的盛希泰如是表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批伟大的公司,比如标准石油、通用电气等。在最近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中,美国诞生了苹果、Google、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中国也诞生了阿里,腾讯等顶级互联网公司。很遗憾,由于发行制度缺陷,A股没能把这些顶级公司拥入怀中。阿里“出走”美国,腾讯则是在香港上市。设立科创板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弥补这一遗憾。与现行的A股市场相比,科创板在发行制度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允许红筹和VIE架构企业上市;
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
这三大突破,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足以让原先不符合A股IPO标准的公司在境内上市。目前来看,A股痛失顶级互联网公司的遗憾,在科创板逐渐得到弥补。若最终估值达到亿美元,蚂蚁集团将成为市值仅次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国内第三大互联网公司。毫无疑问,蚂蚁集团会成为科创板的“牌面”。其对科创板的意义,不仅限于顶起科创板半边天的市值,更在于其对新经济公司的示范作用。相较于纳斯达克和港交所而言,科创板只是一个新设的市场。虽然科创板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重大制度改革的重担,具有极高的定位,但目前科创板还处于“试验田”阶段,各方面制度必然不如港交所、纳斯达克等市场成熟,难免独角兽公司会有更多顾虑。但拉长周期看,科创板的未来并不需要担心。从历史规律看,新兴资本市场从诞生到成熟,必然需要时间。打破独角兽们的顾虑,除了时间,更需要先行者。随着中芯国际等一批硬核企业登陆,科创板乃至A股市场的吸引力正逐渐增强。而随着亿美金的蚂蚁集团登陆科创板,势必会彻底打消众多独角兽的顾虑。科创板乃至整个A股,无疑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沪港两地交易所回应来了两地交易所第一时间对此回应。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总裁李小加说:“我们很高兴蚂蚁集团今天宣布了将在香港和上海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计划。蚂蚁集团选择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新股集资市场的地位。我们将继续敞开怀抱,欢迎全球创新和领先的公司来香港上市。”
上交所方面对记者表示,欢迎蚂蚁集团申报科创板。这展现了科创板作为中国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优质科创企业的主市场,科创板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集聚引领效应不断增强。目前科创板已迎来逾家科创企业,总市值超过2.4万亿元。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定位,继续支持更多优质企业申报科创板,做优做大科创板,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年,阿里巴巴从蚂蚁集团获得的知识产权和软件技术服务费用达38.35亿元。按照此费用为蚂蚁集团税前利润的37.5%的比例计算(蚂蚁集团从阿里体系剥离时,签署的战略协议要求:蚂蚁每年以“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为支出,给阿里37.5%的税前利润),蚂蚁集团财年税前利润为亿元。它是怎么赚到那么多的钱呢,蚂蚁集团体量究竟又有多大?
目前,蚂蚁集团的业务可以分为支付、财富管理、信贷、征信、保险、科技服务几大块。
为什么说蚂蚁金服是中国第一独角兽?蚂蚁金服是一家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起步于4年成立的支付宝,于年10月正式成立。蚂蚁金服以“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根据阿里巴巴此前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年3月31日,在全球,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主要业务)和合作伙伴们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完成亿美元的C轮融资,将引入中投和其他中国投资者,市场估值普遍超过亿美元,蚂蚁金服成为中国最大的超级独角兽。支付平台到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金服的成长史:4年,支付宝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主要目的是解决淘宝平台交易当中的信任问题。随后支付宝的支付业务不断扩张,用户不断增加。直到年,支付宝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迈出了金融业务领域关键性的一步。年,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同时网商银行获批。年,蚂蚁金服入股国泰产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务领域。超级独角兽,估值逾亿美元:从年完成将近18.5亿的A轮融资,估值亿美元开始,蚂蚁金服的估值一路水涨船高。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亿美元的C轮融资,市场给出的估值普遍超过亿美元。蚂蚁金服:聚焦三大板块,国际化拓展边界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客户、场景、技术和资金的融合。蚂蚁金服经历了自己做金融,到输出技术+客户+场景赋能金融机构做金融业务的过程。当前,蚂蚁金服通过三大业务板块(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完美演绎了“能力输出”商业模式下的引流——变现——赋能逻辑。此外,公司借助国际化布局,将“能力输出”模式向海外复制。场景+支付,“入口”逻辑:强化获客与粘客,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数字金融,“变现”逻辑:将体内客户与场景赋能予合作金融机构,使其扩大业务范围并提升效率,同时借此实现高质量收入变现(协同类收入);科技服务,“赋能”逻辑:将金融级的技术对外输出,通过数字经济解决不同行业的痛点;国际化,“拓展”逻辑:将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的模式,在海外国家拓展与发展,并探索构建全球网络。本篇报告,我们将围绕三大业务板块+国际化的视角依次展开。需要强调的是,三大业务板块之间、各业务与国际化之间均存在重叠,这也正是蚂蚁金服业务板块协同与商业逻辑迭代的基础。支付:内固场景布局,外拓跨境业务
数字支付作为蚂蚁金服的业务起点,亦是公司各类流量的入口。在经历了完善线上支付(阿里体内零售支付)、强化线下支付布局(体外支付)后,蚂蚁金服目前仍然将支付作为“基石”业务。境内支付:完善场景生态,深度绑定客户
蚂蚁金服对支付场景的持续布局,主要通过对外合作与投资实现。年成立以来,场景类投资已逐步延伸至网上购物、零售店、游戏、日常缴费、餐饮、汇款、公益、信贷、金融服务、充值、校园服务、交通和医疗服务等。整体而言,公司的场景布局遵从两条主线:布局O2O:在移动支付由线上到线下的过程,蚂蚁金服亦在拓展线上到线下的场景,尤其是年以后,场景布局多围绕支付宝钱包的“医院”、“未来公交”、“未来商圈”、“全民WiFi计划”等展开;客群培育:蚂蚁金服客群主要定位于年轻一代和优质长尾客户,而围绕C端新零售展开的“全场景”布局,一方面可以提升既有客户的粘性(粘客),另一方面亦可实现体外客户转化(获客)。跨境业务: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
作为发源于电商系的科技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围绕消费者全球购买、商家全球销售以及用户出境三方面展开。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的最佳实践者:全球本土化:已在全球范围拥有10个电子钱包。涵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泰国、菲律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年,全球范围内的支付用户数达到12亿以上(含中国内地用户9亿人);跨境支付前景:有望实现跨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年,蚂蚁金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已在香港上线,实现了香港地区电子钱包AlipayHK与菲律宾电子钱包GCash的跨境汇款。年,蚂蚁金服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企业万里汇(WorldFirst),夯实了跨境支付的技术与牌照基础,未来跨境电子钱包的互联互通更值得期待。经营绩效:行业增长格局稳定,公司收入模式清晰第三方支付行业步入稳步增长期。从易观智库公布的第三方数据看,年前三季度全行业第三方综合支付和移动支付规模分别为万亿/万亿,蚂蚁金服市场份额为47%/54%。基数效应下,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目前仍保持了20%左右的稳定增速。行业经营版图逐渐清晰,公司收入模式相应清晰。支付业务有望在蚂蚁体系内发挥更稳定的引流作用,蚂蚁金服逐步由过去单纯依赖备付金利息收入模式转为多元化的服务费率模式。基于庞大的客户以及流量经营模式,支付板块业务收入有望保持乐观增势:境内支付业务步入可持续增长期:①受益于行业规模的持续增长:预计伴随互联网消费体量扩容叠加支付方式持续迁移,预计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速有望保持15%以上的;②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整固:看好公司在移动支付尤其是线下扫码支付领域份额的巩固和提升,以及因此带来的议价空间提升;③备付金重启付息有望丰富收入来源,据财新网报道,央行重启支付机构备付金付息,我们测算该*策有望每年为公司带来20亿以上的备付金利息收入(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