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扭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特稿连载丨探秘ldquo沉东京浮福建
TUhjnbcbe - 2021/1/26 16:34:00

版权信息:文录自《惠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由张国琳先生授权转载

探秘“沉东京浮福建”之谜(二)

张国琳(执笔)王传金钟叶青

林达伟吴沧阳

8日上午,我们前往广东饶平县考察。而饶平和东山县一样,也是叫“沉东京、浮南澳”。著名的柘林港(也叫潮州港)就在此地,柘林港在唐宋时代就已经被载入史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柘林镇至今有个地名就叫东京引。据称柘林是“东京大路头”,内有驿馆、马槽,是朝廷驻点的标志。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年)帝舟迁于潮州,驻跸于饶平东里红螺山三天,后经柘林迁南澳。故明代饶平县人、举人曹宗作《红螺宋山》诗曰:

龙湾螺跃变成耸,不罹渔人罗网中。

口欲吐珠屿对向,舌欲汲水港不通。

彩霞散去唇犹紫,赤日迟升介已红。

宋帝昔年曾驻跸,嵩山呼祝与之同。

饶平有个辞郎洲,在柘林湾大小金门的门外,即柘林和南澳之间海中。公元年,帝舟从南澳迁于惠州的甲子门,都统张达率勇扈跸,陈璧娘来柘林海滨与张达辞行,并登上望夫山依依送走勤王义师,后来饶平人民为纪念陈璧娘勉夫勤王,为国效忠,扶宋抗元的壮举,将这一海域称为辞郎洲,将陈璧娘登临送别张达义师的山头称为“望夫山”。公元年,张达在崖门一带扈跸,因战时*务繁忙,音讯隔绝,陈璧娘让其弟陈植往崖门协助扈驾,并作《平元曲》托陈植带交张达,今抄录于下以供参考。

三年消息无鸿便,咫尺凭谁寄春怨。

何不将我张郎回,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虏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愿学明妃献西虏。

元人未知肯我许,我能丝竹又能舞。

几回闻难几欲死,未审三郎能再睹。

后来,张达在崖门殉难,璧娘得其尸葬之,遂不进食而卒。

柘林有古迹“白糖坑”,在内里望夫山下,相传公元年,宋帝昺南逃曾到柘林,当跸到望夫山下,一时口中干渴,随取坑水而饮,该水清甜可口,沁入肺腑,即开口诰曰:“真甘霖也”,后人为纪念宋帝昺曾饮此泉,按所诰之意称为“白糖坑”,现在,胜迹犹存,柘林人民常来这里取水泡茶,美不胜美。

不过我感到奇怪的是饶平的接待并没有派出文史委主任来,有些纳闷,有些问题就没有深问办公室魏主任。看来,除了东山,南澳才是另一个重点考察对象。

康熙《诏安县志》卷之十二艺文志沈鈇文章《上南抚台经营澎湖六策书》称:

南澳,居闽粤之间,当两省咽喉。

这表明了南澳在福建广东两省地理上的重要性。东山与南澳近在咫尺,两者相距仅20浬。

下午,我们到达南澳,直奔青澳湾。据称那里有块东京石刻,还有宋井。

当然,认定“沉东京、浮福建”只是个传说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强烈质疑此事的真实性,认为是无稽之谈,全盘否定宋幼帝到过南澳的可能性。

我以为,文史工作需要务实求证,首先要尊重历史,其次要小心求证,不可臆测妄断。我个人的经验是文史工作包括重大历史课题也要两手抓,一是要有史实的支撑,二是要有实地的考证,互相佐证,缺一不可,不能想当然。历史怀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极端态度,乃文史工作之大忌,切戒!

清康熙辛末诏安县令秦炯纂修《诏安县志》卷之三方舆志记载:

论曰:旧志谓南澳,虽兼属广、潮,而与悬钟所对峙,一苇可济,烊八闽之门户,而清漳之咽喉也……

年《南澳文史》第四辑有*迎涛的文章《南澳出土一批宋元时期陶瓷》,称年12月21日在云澳澳前管理区田清四等人来县博物馆,报告澳前发现曾出土陶瓷一批。这批文物包括陶罐5件、青釉碗7件及盘、碟、壶、锡灯座等共17件。文章原载《广东文物工作》年1月。南澳文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居住,遗址的发掘可证明。因此,怀疑南澳在宋代之前根本无人居住的观点才是无稽之谈。

《南澳县志》记载:

元兵压境,帝下海南奔。宜中率舟师以从,十二月至潮州,驻跸南澳。

南澳*协来迎接我们的也是办公室主任,叫曾德瑞。原来我认识的文史委主任李涛已经在去年退休了,他本是南澳县志办主任,对历史应该会相对熟悉些。

曾主任亲自开车带我们到青澳湾。我们顺路先到南澳总兵府参观。这里有两个泉州总兵,一个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另一个则是惠安的阮钦为。据我所知,晋江县志也记载阮钦为是晋江人,安溪阮氏也说他是安溪人,有族谱为证。其实,他是惠安獭窟人。而南澳总兵府和南澳县志也明确记载他是惠安人。今年我特意到泉州阮氏大宗祠察看他的墓志铭,里面也同样明确记载他是惠安人。

从南澳总兵府的地形图中,可以得知,柘林港在其正北方,饶平在其西北方,澄海在其西面。而东北方向,就是诏安和东山、漳浦,包括悬钟巡游、铜山巡游和古雷墩台。当年的悬钟(一作玄钟)的管辖范围就包括今南澳岛部分。换个角度说,沉没的东京,正是在这环形的海岸线中间。而大量的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其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完全相符。难道这是偶然的吗?我相信好戏还在后头。

曾主任话不多,他直接把我们带到一个叫南澳北回归线的地方。这里有个巨大的雕塑叫“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的标志。此地虽美,但终究不是我点的菜。我问他那块东京碑刻在哪里?他说已经不在了。曾主任告诉我,前方就是年中国一号水下考古工程南澳一号沉没的地方三点金。对面就是福建的诏安方向。南澳一号也看不到了,还没有打捞上来,计划兴建的展览馆根本没有动工。天啊,到了才说不在,让我又扑了个空。哎,那就去看宋井吧。

宋井在另一个地方,是一个风景区,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由宋井、景亭、太子楼遗址等主体景观组成。景区有几大看点和传说,其介绍如下:

白米堆。传宋朝廷驻澳前村时粮尽,少帝赵昰命陆秀夫于海边筑案烧香,帝作诀令沙丘变白米,此时恰一拾海菜孕妇经过,沙丘乃瞬间复原。故址在今宋井东侧,因沙丘雪白,古往今来人称之曰白米堆。

白颈蛙。距白米堆约百米,有白颈蛙池景观,据云是年冬,少帝与帝弟居太子楼,因蛙鸣不绝,难以入眠,乃命陆秀夫捉蛙王,以白纸为绳绕其颈(名担纸枷),喝令“不得再叫”,翌日太子楼四周蛤蟆脖颈处现一白圈,叫声微哑,帝乃安寝,至今此处依然可见白颈蛤蟆云。

太子楼。考古者在云澳镇澳前村东侧发现一面积为二百余平方米之宋代建筑遗迹,地下埋宋代筒瓦、板瓦、莲花纹圆形瓦当、方形地砖、扇形砖、大量陶瓷遗弃物及大型建筑所需之石柱储石地梁等建筑构件,疑为南宋幼帝赵昰及其弟赵昺所居“太子楼”遗迹,亦与《南澳县志》所载及岛民传说相合。

我因为得接下一站的联系电话,找到景区里的蛙池和宋帝室群雕(系南澳县旅游局于年所立),忙于拍照,一时落单,和“东京考察团”失去联系。一问路人,才赶过去,自己闯出一条不是路的路来,发现他们已经围在宋井边观看。

▲南澳岛宋井景区南宋帝室雕塑摄影林达伟

宋井位于海滩上,离大海距离仅十数米,常被海潮掩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带咸味,水质清纯甘甜,久藏而不变质,这即是潮汕十八怪之“海水淹井水不坏”。

宋井,顾名思义,就是宋代就开掘的井。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即杭州)后,不断南逃,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皇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太子是指宋端宗赵昰病死后继位的弟弟7岁广王赵昺。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谁也不知道了。

在景区中,有文字如此记载:“虽现代考古追溯,数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然详见诸史书,以南宋帝室转战至此,驻跸逾月,挖井汲水为首记。”

宋井一侧另有更详细碑文提示:

宋井,建于南宋景炎元年()。时元兵追迫,皇室及*队自福州舟至南澳,驻扎于此。相传曾挖井三口以供饮用,后为海淹沙没。清光绪十五年此井复出,历年来时隐时现。其水甘淡,久存不败,为南澳之一奇迹。

▲南澳岛宋井摄影林达伟

我赶到之后,同伴们高兴地要我喝这里的水试试。刚才曾主任已经在路上告诉我发现的这口井是马井,给马喝的。我属龙,已经喝不到龙井水了,马井就马井吧,谁让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稿连载丨探秘ldquo沉东京浮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