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扭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
TUhjnbcbe - 2021/1/31 22:02:00
北京荨麻疹正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发布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通告

◎应急管理部发布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从32厘米到公里!中国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

◎中国天眼”4月1日起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发布

(中科院)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经中科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意见,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已最终确定,现予以正式发布。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6项,分别为:

1.千吨级“液态阳光”合成项目示范成功

2.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

3.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成功投运

4.中科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体进入临床

5.中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病*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6.自动分拣设备让“汗水物流”变“智慧物流”

中科院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12项,分别为:

1.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助力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采集嫦娥四号成果持续产出

3.中科院科技成果经受住“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试验检验

4.全面发力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

5.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6.“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7.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研究取得突破

8.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9.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10.“慧眼”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

11.科技支撑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取得重要成果

12.在磁性外尔半金属中首次提出“自旋轨道极化子”新概念

相关专题: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科技部)

1月5日,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结年和“十三五”科技工作,部署年重点任务,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

(教育部)

1月4日,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其中指出教育部科技委定位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高级智库,是汇聚战略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开展高水平战略研究和咨询、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国家教育、科技领域思想库和智囊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科学基金总体工作部署,发布了年度项目申请和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

通告全文:

关于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应急管理部发布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应急管理部)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详情

1月8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区遭遇年以来最重汛情,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灾害为主,地震、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人因灾死亡失踪,.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0万间房屋倒塌,30.3万间严重损坏,.7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7千公顷,其中绝收.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年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有:

1.主汛期南方地区遭遇年以来最重汛情,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较近年显著下降;

2.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南北差异大;

3.台风时空分异明显,对华东、东北等地造成一定影响;

4.干旱灾害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显;

5.森林草原火灾呈下降趋势,时空分布相对集中;

6.地震强度总体偏弱,西部发生多起中强地震;

7.低温冷冻和雪灾对部分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从32厘米到公里!中国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

(新华网)

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32年前,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实验室诞生,传输了32厘米。而今,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年,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墨子号”牵手“京沪干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构建了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经过两年多稳定性、安全性测试,实现了跨越公里的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

“要实现广域量子通信,存在光子损耗、退相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光子数在光纤里每传输约15公里就会损失一半,公里后只剩万分之一。”潘建伟说,科研团队在光学系统等方面发展了多项先进技术,化解了这些难题。

潘建伟介绍,《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中国天眼”4月1日起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新华网)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

据介绍,自4月1日起,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申请的项目将交由“中国天眼”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项目遴选建议,并于8月1日起分配观测时间。

按照科学目标和相关战略规划,“中国天眼”已确立多个优先和重大项目,其中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但观测申请不限于这些领域。

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于年9月建成启用,进入调试期;年4月通过工艺验收并向中国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01-04

-12-28

-12-21

-12-14

-12-07

-11-30

-11-23

-11-16

-11-09

-11-03

-10-26

-10-19

-10-12

-10-06

-09-27

-09-21

-09-14

-09-07

-08-31

-08-24

-08-17

-08-10

-08-03

-07-27

-07-20

-07-13

-07-06

-06-28

-06-22

-06-15

-06-08

-06-01

-05-25

-05-18

-05-11

-04-20

-04-13

-04-06

-03-30

-03-23

-03-16

-03-09

-03-02

-02-24

-02-10

-01-26

-01-13

-01-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筱小鹿

往期精彩内容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科院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