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是一个港口工人的儿子,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乡村的聘用书,吉米很开心,因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工作:兽医。对一个港口小城而言,能找到工作已是万幸,看到儿子心愿达成,父亲也颇为自豪。
与之相反的是在一旁满腹牢骚的母亲。毕竟,约克郡离苏格兰那么远,信件也没有具体的录用信息,此去究竟能不能给儿子带来就业机会,仍旧是极大的未知数。
列车开动那天,出于对儿子的关怀,母亲忍不住涕泪交横。她绝对想不到,一段温馨而充满挑战的未来正在等待他的爱子去发现。
文、编辑、排版丨Zed
提到乡村,我总是不自觉联想到影视作品里有关乡村题材的电影。《盲山》让人看到了封闭环境中人的封闭和愚昧,《那山那人那狗》又让人见证了淳朴的乡土之情。乡村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是这个国家无法忽略的一部分,截至去年,我国农业人口仍有5亿多人。
由于城镇化建设,大部分人口开始往城市搬迁,脱离了和土壤之间的连接,让我们很难拍出如过去那样真实记录乡村变化的电影作品——国庆档的某部主旋律大片即是最佳例证。
当我们急不可耐地用一部看似反应乡村题材的电影去大唱赞歌时,英国人却在近期用最质朴简单的乡村故事,疗愈每一个在都市奋斗打拼之人的心灵。这就是在英国五台创下收视纪录的《万物生灵》。我更喜欢它的直译名——AllCreaturesGreatandSmall,万物伟大又渺小。
老版和新版的差异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万物生灵》第一次登上电视荧幕,早在年,英国人就将同名原著进行改编,并在当时创下过不错的收视率。
如果说我们的武侠和四大名著用参差不齐的翻拍收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英剧扎实的剧作质量和后代不伤筋动骨的调整,则让新版保留原作水准外,更给考据癖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无论是今年更早推出的《喋喋人生》,乃至后来传到美国的《纸牌屋》,每一代都在延续着上一代魅力之余,重新续写新的传奇。
譬如这部新版《万物生灵》,其实从部分设定上看,它和老版相比还是有出入的。原版的法南老医生并不像新版这么刻薄嘴贱,性格上也更不拘小节一点。可到了新版,这个人物则被刻画为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强迫症死傲娇。
另外还有些剧情上和原著之间的出入。比如我最喜欢的结尾(后面还会讲到),实际上新版也进行了魔改,但必须要说,这个魔改做得非常出色,其升华的主题甚至让我觉得不输给原作。
不过整体来看,新版《万物生灵》之所以以豆瓣9.4的姿态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得归咎于原著作者吉米·哈利诙谐而不失温馨的写作风格。
无论哪一版,每版电视剧的基调都和原著一样,充斥着浓浓的英式乡土风情之余,让人感受到人和大自然接触过程中细微而真挚的美好。
当动物不仅仅是动物
《万物生灵》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无疑在乡村医师帮助动物摆脱诸多困境的时刻。当看到饲养它们的农夫因动物所承受的灾难而面露难色,你会感到那个瞬间动物和人不再因为物种差异变得泾渭分明。因为很显然,在投入真情实感后,动物对农民而言已经绝不是家畜那么简单,而更像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家人。
虽然将宠物狗当儿子一样视如己出显得有些夸张,但这种对动物的投入和关爱,才让我们对生命这件事变得更在乎。长期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让农民比城市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记得今年北影节看《工作与时日》时,里面有个片段令人记忆犹新。有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和一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谈到食品工业化生产时说道:以前的老师会亲自带孩子们去屠宰场,让大家了解一个生命为了给其他生命提供动力,而被迫牺牲自己这件事。当孩子们再次看到餐桌上的食物,他们会联想起那次有关“牺牲”的教育,从而对食物和生命产生敬畏,也更加能明白口中的食物来自哪里。
到了工业化时代,便利的加工技术让我们鲜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