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扬
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现当代小说研究。
在新世纪文学中,无论是在纯文学领域还是大众文学领域,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数量并不少,尤其在通俗文学领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过揭露所谓大学里的黑暗和腐败,成为一种另类的“官场小说”和“黑幕小说”,吸引了大众读者的注意。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知识分子的负面新闻,加重了大众读者关于知识分子的偏见,导致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被“污名化”的后果。一般认为,“污名”(Stigma)一词由古希腊人发明,代指为了暴露一个人道德上的污点而烙下的身体记号。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率先开始研究“污名化”的概念,他关于“污名”的理论也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基础。在研究中,戈夫曼并未给“污名”下达明确的定义,他通过对现象的总结,概括了“污名”一词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含义,即“污名一词将用来指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但应当看见,真正需要的是用语言揭示各种关系,而不是用它描述各种特征”。①通过简单的分类,戈夫曼认为污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与身体残缺相关,第二种指向性格缺点,第三种则和种族、民族、宗教相关。从戈夫曼以及其后的研究都能发现,蒙受污名的群体最初集中在艾滋病人、精神病人等具有身体和心理残缺的人类群体。但是很快,污名现象似乎具有了蔓延的趋势,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都有出现。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传承者和社会现象的批判管理者,一直受到尊敬。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与革命发生联系,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文革”结束之后,知识分子在80年代又成为了二次启蒙的先锋,成为民众的精神领袖。但是,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各种社会负面新闻的持续发酵使得知识分子被冠以“叫兽”“砖家”的称号,具有陷入污名化的危险。有学者从消费学角度探讨了公共知识分子文化消费价值的贬值和文化品牌效应的破灭现象,②提出应当警惕这种知识分子的污名化现象。知识分子走下神坛,甚至遭遇污名,是在大众信任缺失的情况下生发出的一种反智现象。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现象的载体很快响应,一方面,许多作家以猎奇的心态和夸张的笔法,尽情地描绘象牙塔内的种种黑幕交易,另一方面,类似于《围城》和《八骏图》那种带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小说在新世纪却较为鲜见。年,随着一些先锋小说作家的回归,长篇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批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开始出现。《安慰书》中的石原、《王城如海》中的余松坡、《朝霞》中的马馘伦、《软埋》中的龙忠勇等,他们不仅丰富了新世纪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批判和反思意识也是引领时代的精神灯塔。
一、道德良知的回归
北村《安慰书》
年,北村的小说《安慰书》发表,很多评论者将其视为先锋文学的回归之作。事实上,比起小说叙述手法上的先锋性,《安慰书》主题内容的现实性更需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