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扭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儿ldquo脾常不足rdquo
TUhjnbcbe - 2022/2/24 20:38:00

弓着睡、跪着睡、趴着睡……当你看到宝宝这些千奇百怪的睡姿时,是不是觉得超级可爱?但我要告诉你,这些看似卡哇伊的睡姿,很可能是宝宝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的信号反馈。所以,当宝爸宝妈们遇到这些睡姿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这些睡姿给了哪些信号?

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指出,小儿具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中,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尤为突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且脏腑功能不足,脾胃负担相对较重,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寒温不能自调,易致积滞,伤及脾胃。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因此,小儿易因脾胃功能紊乱而招致脾胃疾病,被称之为“脾常不足”。

小儿“脾常不足”的症状?

小儿“脾常不足”,增强运化是关键

绝大多数小儿“脾常不足”的原因在于脾失健运,像厌食、积食、呕吐、腹泻等都是脾胃运化功能较弱的表现。因此,小儿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小儿来说,健脾关键在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运化功能正常,消化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吸收营养,就能长高长壮。

如何借助艾灸增强小儿脾胃运化?

小儿脾失健运,治疗取穴为:大椎穴、身柱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神阙穴、四缝穴、足三里穴。

1

大椎穴

大椎穴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艾灸大椎穴可补阳气、扶正气,也就是提高免疫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小儿的阳气、正气占据主导地位后,病邪就会逐渐退却,患病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2

身柱穴

身柱穴取自身体支柱之意,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是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在日本医学界,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艾灸身柱穴,对于中气(脾胃之气)不足引起的喘息非常有效,对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桑皮纸艾柱30mm*40mm20:粒/包10包/1箱元/箱包邮

赠送6孔灸盒一个,6孔赠完赠3孔灸盒,先到先得,赠完为止

3

脾俞穴

脾俞穴为脾气输注之处,是治疗脾脏疾病的要穴。艾灸脾俞穴可使脾胃的消化功能旺盛,消化良好,吸收就不会受影响,对小儿厌食效果奇佳。

4

胃俞穴

胃俞穴为胃气输注之处,是治疗胃腑疾病的要穴。艾灸胃俞穴可使胃气充盛,促进胃排空能力,从而产生食欲。

5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气聚集之处,因此一切消化系统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它得到相应解决。艾灸中脘穴可理顺胃气,让肠胃畅通无阻,运化轻松自如,有效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食滞、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6

神阙穴

神阙穴上面是上焦脾胃,下面是下焦肠腹,正好是人体先天后天互相融合的地方。艾灸神阙穴可健脾益胃、理肠止泻。

7

四缝穴

四缝穴自古以来就是治疗小儿疳积的神奇穴位。艾灸四缝穴对小儿厌食、挑食效果很好,对于消除积食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8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归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经脉气所发,也是胃之下合穴。艾灸足三里穴能补脾健胃,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进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消除胃肠道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不适症状。

相关阅读:

1、要想皮肤好,秋天艾灸少不了!

2、艾灸出水泡,到底什么含义?真相惊人

3、夏天这样艾灸,灸透任督二脉秋冬百病不犯!

4、为啥艾灸几个月不管用?你想知道的答案全在这!

中国灸友俱乐部:国内唯一的全国艾灸人学习联盟,海量艾灸养生资讯,专业艾灸交流平台!国际灸法大会联盟成员,扫描下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ldquo脾常不足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