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英国剑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双硕士,在壳牌等知名跨国公司任职十余年,育有一儿一女。
丁丁用一手行云流水般的好文字帮助众多父母从容应对来自家庭和职场的各种压力。其独到的育儿见解被誉为家教的“治愈系”法宝,所写文章被《中国教育报》等诸多媒体刊登转载。
初遇记得第一次听见腹中儿子心跳的时候,那小火车开过般的隆隆作响,瞬间激发了隐藏在我基因里的母爱。和众多妈妈一样,那时的我也如同一个初入校园的学生,四处收集育儿著作,阅读中外文献,加入诸多妈妈论坛。孕早期,我几乎按日查询胎儿发展指标,对比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确保他的身长和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孕中期,每日必查胎动频率和我的体重,生怕吃少了孩子长得慢,也怕吃多了孩子长太胖。腹中儿子特别争气,身长和胎动向来是平均值,就连我的体重增长也是严格遵守要求。那时的我对各类孕产著作顶礼膜拜,感到它们记录了生命发展的密码,携带着人和生命的说明书,能在日后的育儿过程中为我指点迷津。临产前那几天,我更是书不离手,憧憬着这个小家伙出生以后的样子,想象着每一个年龄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计划着我应该如何应对,我甚至都好像能听到自己和青春期儿子的对话了……
这个有关生命密码的梦,做到小家伙发出第一声响亮啼哭的时候却醒了。
书里说,新生儿出生会闭着眼睛找奶喝,喝饱了就呼呼大睡,听觉和智力尚待开发。可我这个小家伙出生时却偏偏睁大了两只眼睛四处看,没有找奶,没有大睡,护士推门进产房,他居然朝着推门的声音方向扭过头去,颠覆了“新生儿不会循声找人”这个理论。在我从产房回到病房的过程中,一直将儿子搂在怀里,他的眼睛眨都不眨,脖子扭来扭去四处张望——这哪里是育儿书里标准的人类宝宝,就像是一只小外星人,突然来到地球上,精力充沛,对一切充满好奇。
现实接下来,我出了罕见的妊娠痒疹,浑身上下奇痒无比,常使人忍不住将疹子挠破,以疼取代痒才觉好受。这是一般育儿书里不讲的,因为实在罕见,很多医生都没见过。再然后,母乳不足,进入母乳和奶粉的混养阶段。混合喂养是门艺术,因为没人知道孩子究竟喝了多少母乳,所以无法计算究竟添加多少奶粉。奶粉的量既不能太少,影响婴儿发育,也不能太多,影响婴儿吸吮母乳从而减少母乳供奶量。再后来,就是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开始的“傍晚哭”,即每天从五点半左右开始到夜间七点,小家伙准点开哭,我们必须抱着他边走边哼着歌,直到七点左右他慢慢睡去,我们才感觉一天的所有大事算是结束了。所谓”傍晚哭“是我自己发明的词,育儿书的专业说法叫做colic(肠绞痛),因为据各种科学研究的说法,有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在发育初期会出现肠绞痛情况,从而高频率长时间哭闹。可是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边唱歌边抱着就不哭了,难不成歌声可以止疼或者止肠绞?等孩子渐渐大些,疾病逐渐来袭,性格初见端倪,爱好渐渐形成,育儿参考书上的标准越来越不起作用。育儿就仿佛是种植。作物养植说明书可以教会你选种、栽培、浇水、施肥的原则,可并不会告诉你未来长出来的花究竟多大、枝究竟多长、树究竟多高,也没办法预见到你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当叶子该绿的时候发*,在果实并不如预计的甜的时候,我们只能依照书中的原则和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究竟是什么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一本好的育儿书,可以在技术类技能和容易量化的指标上给予指导,可以在有关生命成长的原则上提出观点,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育儿说明书,都无法告诉你生命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也无法解决我们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为生命的创作过程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相互辉映的过程。当孩子还只是生命的雏形时,科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相当精准的指导。但当这个生命逐步绽放,个性越来越鲜明的时候,育儿之法便无法可循,如果按照一套严格的标准去执行,反而会成为生命成长的羁绊。初为人母时,我也对孩子有着自己一厢情愿的期盼,这个期盼来自我的理想、来自我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也来自我读过的书、或认同的理念。可渐渐地,我意识到,按我的期盼去塑造孩子,无异于将一粒种子放进温室厂房,按我的意愿修改光照、养料和空气成分,将它当成试验品来培养。我或许可以让一粒苹果种子结出巧克力的水果,但那便不再是我最初心疼的、呵护的、期待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