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艾灸学堂艾灸入门30讲
第十八讲分清表里再艾灸,祛湿更高效作业:
1、怎么判断有表湿?有什么应对方法?
1)表湿主证:四肢酸软、手足自温。
辅助判断的症状:口不渴、小便不利、嘴巴淡、晨起手指有点胀、面色*、腰痛、发热时可见身热不扬等。
2)处理方法却很简单:先捏脊,再艾灸身柱。(宣肺来除湿)
2、里湿有什么症状,如何应对?
里湿,证多见腹泻、腹胀、没胃口,多数人手足不自温,甚至是手足凉的。
里湿,多可直接艾灸中脘或肚脐改善。
3、遇到表里相兼的状况时,祛湿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先解表,再攻里。
4、艾灸袪湿后,如何保养?
1)忌口:首先是容易生湿的,如牛奶、水果、肥腻的食物等;
其次是太热性的,如鸡肉、乳鸽、羊肉等。忌口大约需要一周左右。
2)其次是避风寒。体质的偏性很难一下子改变,受寒也容易从湿化,所以病情刚退,避风寒很重要。
3)最好还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早起后可以练练混元一气,拉筋升阳。
实践题:排除艾灸禁忌症后,点根艾条悬灸胸腹部穴位30分钟至1小时,并记录艾灸时的身体感觉。(备选穴位:气户穴,天枢穴,带脉穴)
答:灸气户穴30分钟,灸处热热的。灸神阙穴30分钟,透热到后腰。
原文:
1.现代人为什么寒湿重
首先是饮食习惯,喝牛奶、吃得太肥腻,加上普遍过于安逸,容易形成痰湿体质。
而疾病是跟着体质走的,痰湿体质的人,受寒也可以从湿化,吹到冷风、吃冷东
西,都可以形成湿邪。
这里理解起来要很小心。我发现很多人理解受寒,都认为是寒气跑进身体里,这
是不对的。人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首先是热量的丢失,因而形成立毛肌战栗等“怕
冷”的表现。能及时换到温暖的环境,调节能力强一些的人,种种“怕冷”的反
应都能消失。如果超过调节的范围,无论什么时候都“怕冷”,那便是中医讲的
“恶寒”。恶寒是表有寒的主证,《伤寒论》上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就是大家熟知的风寒感冒。
也就是说,病因是人体产生的。人体产生某种趋势,能及时调整过来的,不是病;
病者,过也,就是超过人体调节范围的意思。体质,是一种缓慢的趋势,遇到某
些压力(如吹冷风、吃冷东西,需要消耗阳气),会让身体朝着体质的这个方向加
重——所以,素体有湿的人,熬夜、受寒、吃冷东西等,都可以从湿化,“从湿
化”,就是身体产生湿。
这就是疾病跟着体质走。改善体质,能扭转疾病发生和转归的方向。
其次是现代人普遍都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的经历,这会促使身体慢慢形成表寒
证。跟体质夹杂起来,可以出现表寒和表湿相兼。
还有普遍存在的熬夜和晚起,熬夜伤阴,晚起阳气升发受限,整个大方向就是正
气虚了,抵抗力也弱了。
几个因素夹杂起来,正气不足,寒邪夹杂湿邪,还有一些情况是湿阻气机、久郁
化热,慢慢地会形成一些顽固的慢性病,比如慢性咽炎、鼻炎、肠胃炎、风湿病、
皮肤病等等——这些病,很多都被西医医生贴上“不治之症”的标签的。
湿容易夹寒、夹热,还特别难处理。湿难除,自古有“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湿夹寒就更不用多说了。湿夹热呢?湿热“如油裹面”,面里的油,早就不分彼
此了。
而无论湿热还是寒湿,关键点都在于先祛湿。湿去寒易除,湿去热孤,也容易清
除干净。
如何高效祛湿?首先要细致而全面地观察,认识湿邪,掌握它的特点,然后才能
祛除它。这是下一部分要介绍的内容。
2.祛湿要分表里
湿气是大家很熟悉的。很多人都会说自己体内有湿气,列举症状:舌苔厚一点,
有点腻,还有大便粘马桶,以及人容易困倦,睡不醒等等,就喝薏米水,想祛湿,
但是效果并不好。
祛湿效果不好,根本上是没有先分清楚表里。
先讲讲什么是表。很多人局限地理解,表证就是风寒感冒时出现的头项强痛、流
鼻涕等,这样理解的话,对于很多疾病的辨证会没有入手处,无法仔细分析病情。
表的概念是很大的,头面部、苗窍(舌苗、七窍)、皮肤、经脉(经脉为表、肠胃
为里,至少十二正经属表)等等,都是表,这些地方出现症状,都得考虑表证的
可能。像风寒感冒,脉浮、头项僵痛等,是表有寒,太阳之表有寒。
表有湿呢?早在《*帝内经》就讲,“因于湿、首如裹”,湿邪犯头面部,可以
出现头上像裹着湿漉漉的毛巾一样难受。温病大家薛生白,在《湿热病篇》里讲:
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这里的太阴指足太阴脾,阳明指足阳明胃,脾胃主四肢、肌肉,湿犯其表,起病
之初就可以有肌肉酸痛等症状。
正确认识到表湿的存在,可以解决一大类病。比如小朋友发烧,临床中很常见的
吃了退烧药只能退到38℃左右,就退不下来,之后又烧起来。遇到这样的病案,
能用中医的眼光,找到湿邪,并及时清除掉湿邪,常常可以让发烧很快退下来。
要是不除掉湿邪,病容易反复,病程往往会比较长。分享一则小儿反复高热案例,
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