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扭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诸葛亮与俾斯麦的宿命,是两位大政治家千年
TUhjnbcbe - 2022/11/16 21:40:00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10.html

公元年8月,秋风萧瑟,秦岭北麓五丈原的蜀汉*营里,一代名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大限将至,但“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宏愿却无法完成了。遗愿未了的诸葛丞相不得不留下临终遗言,除了交代自己身后的接班人外,他还拉着姜维的手说:

“伯约,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就是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叮嘱姜维一定要守好阴平,这地方虽然地势险要,但难保以后曹魏不会派兵来偷袭,所以必须小心防守才行。

在诸葛亮看来,自己死后,蜀汉要做的第一要务不是北伐,而是自保。首先经营好边关防务,不被曹魏所灭,才能徐图进取,恢复汉室江山。

为什么诸葛亮生前死后对北伐曹魏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因为他知道,以蜀汉目前的国家实力和人才结构,想要接棒自己的北伐事业,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没想到诸葛丞相一语成谶。二十九年后的公元年,蜀汉终究被偷渡阴平的邓艾所灭。

一千年后的年7月30日,在亚欧大陆万里之遥的另一边,德国汉堡市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里,一代“铁血宰相”俾斯麦也将走完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病榻上的俾斯麦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他以颤抖的语气对身边人说:“我们要以智慧去弥补先天的不足,否则,20年后,帝国必将毁于战火。”

在俾斯麦看来,自己死后,后继者们必定会抛弃自己殚精竭虑建立起的“联俄制法,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国外交*策,让自己担忧的俄法结盟成为现实,德国终究难逃被困中欧,两线作战的死局。

没想到,铁血宰相也是一语成谶。

二十年后的公元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战败后的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避祸,德意志第二帝国土崩瓦解,德国面临被协约国瓜分宰割的下场。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两位伟大*治家的担忧却殊途同归地成为现实,不得不让人感慨,是什么样的魔力始终困扰着两位俊杰,让他们不得不抱憾终身。

本文,我就简单介绍下两位俊杰在各自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始终困扰他们的难解困局。

一、他们二人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先说诸葛亮:

关于东汉末年的形势,我这里还是借用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的一段经典独白来概括吧,因为他太精彩了:

“昔日桓灵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

*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

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

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曾经强盛的大汉王朝在*巾起义的打击下迅速走向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各路*阀,他们连年混战,相互攻伐,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期间,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刘皇叔却始终找不到门路。他的前半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开始在徐州被吕布坑,后来又被袁术坑,最后刘皇叔也学精了,坑了曹操五万人,结果后脚就被曹丞相打得抛弃弃子,去投奔袁绍。

投奔袁绍后,在成功地挑起了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官渡之战后,又坑了袁绍一部分人马去荆州投奔刘表。念在同宗情谊,刘表便给了皇叔一块弹丸小县—新野县作为临时根据地。

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被“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请出山的,可以说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的。

再来看看俾斯麦:

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个类似大汉王朝的帝国存在,就是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的神圣罗马德意志帝国。

这个大帝国因为先天就具有的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干扰,一路发展下来走得很不顺利。在磕磕绊绊地过了六、七百年后,到19世纪初的时候就终于过不下去了。

倒不是因为宦官弄权和农民起义的打击,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千年难遇的帝国终结者——伟大的法国“救世主”拿破仑。在拿破仑的沉重打击下,神罗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于年8月6日宣布退位,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灭亡后的神罗帝国也是群雄并起,各自为*。不过他们更加的碎片化,最多时一度有多个小邦国的存在。

后来。虽然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神罗帝国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因为有欧洲其他列强的搅局破坏,在之后的维也纳国际分赃会议上,他们要继续维持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之后没多久,又爆发了著名的年欧洲革命,虽然局势更加的混乱不堪,但大乱之中孕育着大治之世的到来,年革命的诉求之一就是实现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下成长起来的。不过他没有在乱世之中寻找那个泯然于人群,和刘皇叔一样有皇族血统的神罗帝国的皇室宗亲投奔。而是直接选择了当时各邦国最大的实力派——普鲁士王国来效劳,以实现他的宏图霸业。

俾斯麦效忠的主公叫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简称威廉一世。

这位仁兄长得有点让人瘆得慌,就像阎罗殿里的判官一样,一脸横肉,络腮胡子扎里扎煞。但也是威风八面,霸气侧漏,一看就不是善茬。如下图

但是,此人比较直爽,脑瓜一根筋,没多少花花肠子,不会刘皇叔那样虚伪地收买人心,也没有曹操那样的阴险狡诈,但是也不是袁绍和吕布那样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总之三国里找不出他这样的人物。

在俾斯麦没有为他效力之前,这位威廉国王正在和资产阶级议会进行撕逼大战,威廉想让议会批准一项预算,支持他的*事改革。但议会怕他*事改革完,翅膀硬了不好控制,就否决了他的提案。

威廉想通过解散议会来制服这帮不听话的家伙,而议会就发动人民群众起来造他的反,还把他比作成路易十六。这下把威廉吓坏了,莫不是议会这帮家伙也想要他的脑袋?

威廉一度想过要让出皇位,不想干了。可就在这么个当口,他陆*大臣罗恩将自己的朋友,时任驻巴黎大使的奥托·冯·俾斯麦召回国内,介绍给威廉。

俾斯麦应召前来拜见国王,威廉一世终于见到了长得比自己还瘆得慌,但也同样霸气侧漏的俾斯麦。两个钢铁猛男一见如故,在彼贝尔斯贝尔宫会谈了两个多小时。

对于威廉的担忧,俾斯麦认为根本不用理睬议会中那些叽叽歪歪的资产阶级,也不用理会他们的“违宪”指责,干脆撇开议会,自己做主支付经费进行*事改革。

但威廉担心这样的话,民众会起来革了他的老命。俾斯麦却霸气地回道:“事到如今,陛下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战争!陛下万乘之尊怎么可以屈服呢?即便死也得死的像查理一世那样有尊严,切不可像路易十六那样窝窝囊囊的掉了脑袋。”

一席话听得威廉一世一身鸡皮疙瘩。但俾斯麦说,你不行就躲一边去,让我来吧。

于是,威廉立即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

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听从国王,并不需要搭理议会。这样就避免了国王和议会的直接冲突,反而有利于俾斯麦和议会之间的周旋。

虽然俾斯麦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的起点比诸葛亮高多了。

这位威廉国王有一点和刘皇叔十分相似,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对俾斯麦“言听计从”,这样就便于俾斯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外交和*事大家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在与刘皇叔的首次见面中,便提出了自己的隆中对,对蜀汉未来的战略发展做好了规划。

在隆中对上,诸葛亮首先向刘皇叔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自董卓祸乱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段是说曹操这个人,占据天时,地盘广大,实力强大,暂时我们还惹不起!孙权势力虽稍弱,但君正臣贤,人民拥护,我们也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下来分析刘表和刘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将*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表有一块战略要地荆州,但以刘表的能力肯定守不住,咱们近水楼台先得月,要趁着曹操孙权还没来,赶紧占据荆州,作为平乱安天下的根据地。

刘璋也有一块战略要地益州,但以刘璋的水平肯定也守不住,更重要的是,他手下很多人早就想换主子了,咱们也要趁机赶紧占了西川,作为我们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大后方。

分析完了群雄,诸葛亮提出了蜀汉未来的发展规划:

将*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以向宛、洛,将*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这里,诸葛亮分析了我方的优势:

1、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这些正是曹操,孙权不具备的人和因素,以刘备汉室宗亲的名义复兴汉室,名正言顺。

2、地利方面:占据“沃野千里,民殷国富”的荆、益两州作为霸业的根基,就可以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

3、外交方面:联合江东孙权共拒曹操的威胁,占领西川益州之后更要安抚好西方羌氐与南方夷越等少数民族,共同抗击曹操。也就是说,诸葛亮外交核心思想就是一定要避免两线,甚至多线作战。这与俾斯麦后来的外交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4、最后说了决战的时机:静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蜀*就可以兵分两路,东路由荆州出襄樊,西路由汉中出秦川,使曹操东西不得相顾。那样就“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看出,“隆中对”确实是一个远期的战略规划,他体现了诸葛亮超前的战略预判能力,未来蜀汉的发展路径就是按照这一规划一步步走的。

随后,刘备、诸葛亮君臣便开始了将“隆中对”付诸实践的活动。

由于刘皇叔太仁义了,错失了和平获得荆州的机会。经过当阳之败,刘备君臣只能暂避江夏刘琦那里。

接下来,诸葛亮驾一叶扁舟只身来到江东。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东吴朝堂上舌战群儒,最后更是用激将法激起了孙权内心的荷尔蒙,在鲁肃的撮合下,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

之后,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用一把大火大败曹操,彻底扭转局势,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期间,诸葛亮又用一系列娴熟的外交手腕,成功借来荆州作为北伐的第一个基地。

为了实现占有益州的目标,诸葛亮巧借张松献图的契机,成功和西川刘璋搭上了线,使刘备在刘璋“引狼入室”骚操作的配合下成功占领了西川。

夷陵之战后,刘皇叔被陆逊的一把大火,火烧连营七百里烧的片甲无存,实力大损。此刻的蜀汉面临严重的内*和外交危机。

但诸葛亮依然能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积极修复与东吴孙权的关系,重建了吴蜀联盟。另一方面通过“七擒孟获”实现了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外交目标。

这些都有效地规避了未来北伐中原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还成功把孙权也绑上了战车。以至于诸葛丞相每次北伐,孙权都积极呼应,从旁策应。

只不过,鉴于孙十万“出类拔萃”的*事能力,实际配合效果和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差不多,每次驻足于合肥而不能前进一步。

在外交场上纵横捭阖,把曾经的盟友变成不共戴天的死敌,又把这个死敌再次变成亲密无间的盟友,这样的神操作自诸葛亮之后,恐怕也只有俾斯麦能传承其衣钵了。

年,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就坚定的对议会说道: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

随后威廉就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

而俾斯麦又霸气地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

所以,与诸葛亮和刘备那种惺惺相惜不同,俾斯麦凭着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使得他与威廉国王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俾斯麦就任首相后,计划以德国的统一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

很快,他就筹划了三场王朝战争。但和后世的小胡子元首不同的是,俾斯麦并不是一个战争狂人;而是一个成熟的*治家,是一个让手段完全服从于目标的战略大家。

所以他发动战争也不是一时鸡血上脑,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百年大计。

当时的形势是:欧洲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英国、法国得益于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大增,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而德国受限于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统一的市场一直没有形成,各邦国之间,以及议会议员之间的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所以,对内必须建立中央集权模式,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堵住议员们的乌鸦嘴,因为整天在议会上和议员们撕逼斗嘴皮子是成不了大事的;

对外就必须打破周边列强对德国统一的干涉,进而打破德意志各邦国的封建割据,才能统一全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奋起直追,不被时代淘汰。

在整顿好了内部后,俾斯麦便发动了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堪称俾斯麦的“神来之笔”,是他*事外交艺术的巅峰之作。

俾斯麦把第一场战争指向了丹麦,因为丹麦占领着德国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城市。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俾斯麦联合了奥地利组成普奥联*。

为什么要奥地利加入呢,这就是俾斯麦的深谋远虑:

1、奥地利的加入增强了普鲁士实力,可以减少英国、俄国等外国势力的干扰;

2、避免了普鲁士在单独作战时,奥地利在背后捅刀子的可能。

3、还有就是俾斯麦为了在未来收拾奥地利而布下的一步棋局。

年2月1日,普奥联*向丹麦开战。丹麦根本无力抵抗,普奥联*毫无悬念地连战连捷。丹麦被迫于向普、奥求和,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

接下来,在普奥两国瓜分战利品的《加施泰因公约》中,奥地利果然钻进俾斯麦为他设下的陷阱。

条约规定: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地利管理南面的荷尔斯坦因,普鲁士管理北面的石勒苏益格。

这就导致普鲁士管辖的石勒苏益格与普鲁士本土隔开,中间隔着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而奥地利却与荷尔斯泰因中间隔着普鲁士,为此后普奥战争埋下伏笔。如下图

普丹战争后,俾斯麦便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

奥地利国王相当于“山寨版”的曹操。虽然论实力、论计谋都和曹丞相差的十万八千里,但他还一直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为奥地利国王名义上还兼着神罗帝国皇帝的头衔,理论上可以对德意志各邦国发号施令,但他的能力比汉献帝也强不到哪去。

为了孤立奥地利,俾斯麦便从周边邻居开始做工作。

他首先答应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表示俄国可以和奥地利在黑海一争长短。

他还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

而作为“离岸平衡手、欧洲XX棍”的英国在当时就奉行光荣孤立的*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保持中立。

最后,他又找到了猪队友意大利。是的,那个时候,意大利“猪队友”的威名已经名扬欧罗巴了。不过有这个猪队友总比没有强,至少能扯扯奥地利的后腿。

一切布局妥当,正好这边的奥地利国王越来越觉得之前的《加施泰因公约》不太对劲,很明显自己是被狡猾的俾斯麦给卖了。

于是他提出要求,想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

俾斯麦正发愁怎么找借口了,一看奥地利想毁约,就在年6月对奥宣战。猪队友意大利也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虽然意大利不负他猪队友的盛名,这一次也毫无悬念地败给奥地利,12万装备精良的意大利*队被8万奥地利*队打得溃不成*,但他却有力的策应了普*的作战。

不久,普鲁士*队在年7月3日,以29.1万兵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战败,死伤及被俘4万余人,普*只损失了1万人。

就在普*乘胜追击,准备向维也纳进*时,却被俾斯麦叫停了。因为他清醒地知道,此时法国才是德国统一的大敌,俾斯麦不想和奥地利结怨太深。毕竟都是同根同源的神罗帝国日耳曼兄弟,他力主放奥地利一马。最后和奥地利签订了《布拉格和约》。

和约规定:1、德意志联邦解散,建立没有奥地利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2、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全部划归普鲁士;3、南德意志各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存在”。

这个条约对奥地利来说比较宽松,也让奥地利在此后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从此,奥地利再也无法继续影响德意志诸邦,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巴尔干半岛地区。

而猪队友意大利虽然战场上表现拉跨,但由于拖后腿的功劳,还是得到了奥地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为了造势孤立法国,俾斯麦再一次发挥他天才般的外交斡旋能力。

首先拉拢英国,因为英国对法国的威胁十分敏感,怕法国再出一个拿破仑。所以英国很希望普鲁士去牵制强大的法国。

其次是俄国,俄国自从在前些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后。就对法国十分仇恨,希望削弱法国来恢复自己在克里米亚的利益,

猪队友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与法国天生就不对付,也希望普鲁士击败法国。

就这样,法国被彻底孤立了,此时的普法战争就差一个契机了。

就在此时,机会来了。

年的9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被推翻,出逃法国。

西班牙新*府希望由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的人来继承皇位。

西班牙位于法国南部,普鲁士位于法国东北部,如果让普鲁士的皇亲继承西班牙的王位,这就相当于普鲁士把法国包围起来了。

这还了得,法国当即表示了强烈反对,还以战争相威胁。

俾斯麦却大喜过望,费了半天劲,终于把法国的怒火给激起来了。可是没想到自己的主公,长得威武霸气的威廉一世却退却了,还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发了封言辞恳切的道歉电报。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在平定马超时,使过一招“摸书间韩遂”的反间计吧,成功离间了马超和韩遂的关系,最后被曹操把他们一一收拾。

而俾斯麦却也深谙此道,由于电文还得给俾斯麦先过目。因此,俾斯麦对电报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电文里,他极度的羞辱法国,把拿破仑三世说得一文不值。

拿破仑三世

这终于挑起了拿破仑三世的愤慨,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吗?拿破仑三世随即动员了26万大*,准备新仇旧恨一起算,好好收拾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普鲁士。

但他却高看了自己,真把自己当成他大爷拿破仑·波拿巴了,只可惜他是路易-拿破仑。

路易-拿破仑和他大爷真没法比。曾经的法兰西“一代天骄”拿破仑简直就是普鲁士的克星,一度把普鲁士打到亡国灭种的边缘。

但今时不同往日,法国的此时是外强中干,加上路易-拿破仑的拉夸表现,开战后的法国连战连败,最后在色当被普鲁士打得大败,拿破仑三世被迫向普鲁士投降。

打败欧洲大陆传统霸主后,再也无人能够阻止德意志的统一了。

年1月18日,兵临巴黎的德意志各邦代表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俾斯麦成为帝国的首任宰相。俾斯麦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拿破仑三世也在巴黎郊外自豪的宣布:“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

德意志的统一,在铁血的背后是俾斯麦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慎密的外交算计。随后,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将带领这个刚刚成立的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继续纵横捭阖。

三、他们还是出将入相、**兼优的治国奇才

诸葛亮治蜀,一直被后世的文人学者们津津乐道。他的主要措施有:

1、休养生息:诸葛亮执*期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策,采取“务农殖谷”的措施,促进了蜀汉地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繁荣。

2、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特别注重,在都江堰设“堰官”,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例。

3、*队屯田:诸葛亮在长年征战中,实行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措施。南征时,曾令士卒种蔓,“以济*食”。北伐途中,他也令士卒开荒种菜。

4、盐铁专营:诸葛亮恢复了盐铁官营,国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蜀国的煮盐冶铁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家的财*收入也大大增加。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出现了“田畴辟、仓裹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景象。

自公元年白帝城托孤,至公元年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主*蜀国12年的时间里,虽然历次北伐,但却没有出现天怒人怨的局面,说明诸葛亮绝对是治国的一把好手。

威风凛凛的俾斯麦

而俾斯麦铁血宰相的称号,很容易让人把他的形象固化为杀伐果决,雷厉风行的猛将风格。

但俾斯麦治理内*同样是一把好手。虽然他本人是容克地主的身份,但他的内*改革一点也不保守。

在法制建设上,俾斯麦在年颁布了帝国的刑法典。后来又颁布了法院的组织法,统一诉讼以及法院的程序,这使得司法和行*可以分离,相互制约,更加公平。

在经济上,俾斯麦相继颁布了货币法以及银行法,之后又通过了保护关税法,保护和发展了民族工业。德国经济在俾斯麦任期内实现了飞速发展,“德国制造”从代工厂一跃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在社会改革方面:他一方面推出了《反社会*人非常法》以压制工人运动;同时又在国会通过一系列福利立法,以确保工人的劳动权利。并且,正是在俾斯麦手中,德国首先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先后颁布了医疗保险法,意外事件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些都是他的伟大贡献之一。

在宗教方面:俾斯麦在到年期间先后颁布了学校监督法、五月法令和婚姻法等,用来排除天主教会对于世俗事务的一系列干预。

总之,俾斯麦的改革,巩固了德意志帝国的大一统,打击了教会的恶势力,有利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改革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迅速崛起,很快就赶超了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二。

四、他们最终面临着一样的困局

关于两位大贤面临的困局,基辛格曾有过一段评价俾斯麦的话:

他(俾斯麦)改变了欧洲地图及国际关系的形式,但终究未能建立起其后继者们能够遵循的制度,因此随着他的辞职,其后继者们迅速回归平庸。

这段话,对于诸葛丞相也同样适用。

诸葛丞相的第一个困局就是关二哥的大意失荆州,以至于让蜀汉丧失两路北伐中原的机会。

以往的分析侧重于从关二哥的“大意”上找丢失荆州的原因。如果换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也许关二哥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能力,让他独自镇守一方有点为难他了。

处在曹操和孙权战略包围环境下的荆州,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对领导者的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或许只有诸葛亮本人才能玩转这么个外交死局。

诸葛丞相的第二个困局就是马谡失街亭,让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或许马谡就不具备那样的能力,压根就不应该派马谡去,如此重要岗位对为将者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诸葛丞相的第三个困局就是诸葛亮本人太优秀了,事无巨细的都要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反而忽视了对将领们执掌一方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临终前也没有建立起一套普适的,常规人才都能操作了的制度体系。

我们会发现,诸葛丞相五丈原归西后,蜀汉就突然陷入国小民疲的困境。

其实这是种错觉,蜀汉的实力弱小在诸葛亮时期就存在,只不过诸葛亮能力太强了,强到能扭转乾坤,在巨大的国力差距下依然能对曹魏保持攻势而不消耗自身力量。

这种过于依赖领导者个人才能的制度体系其实是不稳定的。

随着诸葛丞相的驾鹤西去,虽然也有姜维的九伐中原,但他却做不到丞相的全身而退,连年征战让蜀汉劳民伤财,国力大损;他也做不到诸葛亮在世时的匡扶朝*,铲除奸佞,对朝堂没有强大的掌控力。

这些,导致了蜀汉难逃被曹魏灭亡的命运,或许这就是诸葛亮无奈的人生困局吧。

而统一德国后的俾斯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局。

霸气侧漏的俾斯麦

德意志统一后的19世纪后半叶,世界格局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英法等老牌国家的衰落。

但是,美、德两个新兴国家却又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远离欧洲大陆,自己本身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东西有两大洋屏障,南北无强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美国即使关起门来也能发展的蒸蒸日上。

而德国就不同了,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东有沙皇俄国、南临奥匈帝国、西靠世仇法国,海外还有“欧洲XX棍”英国的虎视眈眈。

可以说,德国天生就处于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强敌们从四面八方的包围。

俾斯麦深刻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强敌环伺的欧洲大陆上,他的外交*策就是要保证德国不会被孤立和封锁。

由于普法战争的缘故,德国与法国的梁子算是结上了。因此,“立足于欧洲大陆,并尽力孤立法国”就成了俾斯麦外交*策的核心。

为了孤立法国,俾斯麦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神操作:

首先,为了拉拢奥匈帝国这个与德国同根同源的日耳曼兄弟,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的国家统一。但是,奥匈帝国与沙俄在东部领土和巴尔干半岛问题上又有深刻矛盾。

针对这种情况,俾斯麦使用各种手段化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最后在俾斯麦的积极斡旋下,由德国主导,与沙俄和奥匈帝国建立三皇同盟。

后来,由于沙俄和奥匈帝国看见彼此实在是吃相难看,实在不想搭伙过日子了。俾斯麦一边拉上奥匈帝国和猪队友意大利签署三国同盟。一边与沙俄签署《再保险条约》,还额外帮助沙俄搞经济,保证了沙俄不与法国走到一起。

总之,俾斯麦像皮影匠一样把德、俄、奥三国皇帝玩于股掌之间。

其次,对于“离岸平衡手、欧洲XX棍”的英国,俾斯麦知道他们的吃相主要在海外殖民地上。于是他就多次强调,德国的主要注意力放在欧洲大陆上,对于海外地盘并无太多诉求,这相当于给英国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后,对于主要对手法国,俾斯麦也尽量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而是能够借助域外力量去削弱法国。

这个域外力量自然是奉行“光荣中立”的英国。俾斯麦在背后经常挑唆和怂恿英国与法国争夺海外殖民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海外对抗上。

俾斯麦还以相似的策略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尽量导离欧洲,让他们到海外殖民地上撕逼去,这一度让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了“半个霸权”。

当时的报纸把俾斯麦形容为“像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可以同时玩弄五个飞球而不落地”。这个五个球就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如下图

但是,一切的一切到了年就发生重大转变。因为在这一年,俾斯麦的老主公,长得威武霸气的威廉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即位没几个月也嗝屁了,最后他的孙子威廉二世继位。

这个威廉二世年轻气盛,野心勃勃,他早就厌倦了俾斯麦那种小心翼翼地与周边列强玩心眼的外交方式。

他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崛起,自己有钱有实力,凭什么要处处迁就周边这些猪队友们,他认为德国也要勇敢的放眼全球,抢夺殖民地,开创一个新时代。

于是,新皇帝的外交*策与俾斯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俾斯麦不得已于年辞去宰相一职,离开了*坛。

俾斯麦走后,他精心布置的外交格局迅速被其能力低下却野心十足的后继者们毁掉,德国迅速丧失了在外交上的弹性。

他的继任者列奥·冯·卡普里维到是很谦虚的认为:自己无法像俾斯麦那样,同时玩转“五个球而不落地”这套复杂的外交系统。

外交部*务秘书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施泰因更是认为: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就好像在黑箱子里拆炸弹,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只有俾斯麦这种高手才敢玩。

既然他们都承认自己低能,玩不转俾斯麦的那一套高明复杂的外交运作,那就只好让德国失去了一切外交弹性。

在看不见前路的情况下,德国不可避免地在极端民族主义和*国主义的带动下一路狂奔,冲向那个名为战争的魔*。

直到年,在炮火和废墟中接受战败命运的德国人才依稀想起,他们曾经有这样一位高瞻远瞩的老宰相,临终前说的那句话:“德国要以智慧去弥补先天的不足,否则20年后,帝国必将毁于战火。”的深刻内涵。

总之,无论是诸葛丞相还是铁血宰相,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引领国家发展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然而由于他们超强的自身能力,而忽视了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常规人才都能操作了的制度去把自己的*治遗产继承下来。

说的简单点就是没有培养起合格的接班人。他们的成功太依赖于自己的优秀了,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见招拆招,解决掉大部分难题。从而导致离开自己以后,国家马上就玩不转了。

这也许就是跨越千年的两位天纵奇才至死都无解的生死困局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与俾斯麦的宿命,是两位大政治家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