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添加我的5个
心身功课·康养身心▲
(点击加入“心身新生”)
小儿伤暑生命危,仲淳妙手乾坤回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高存之次郎,童时,夏月身热十昼夜,止饮白汤。诸医汗之不解,以麻仁丸下之,热如故。皇急中,仲淳忽至,诊曰:“此伤暑也,白虎汤是其本方”。因误汗、下,虚甚,加人参三钱。一剂微汗、瞑眩,少顷热解。更疏一方,防其疟、痢,仍用人参二钱,兼健脾、清暑、导滞之剂。未几疟作,如方饮之,疟止痢又作。存之不得已,于生脉散中加益元散饮之。儿尪羸甚,诸医曰:“数日后死矣!”举家惶急,禳祷纷纭。仲淳复自松陵来,存之语之故。仲淳曰:“生脉、益元散得之矣!”不诊而谛视儿,问糜甘否?曰:“甘。”大呼曰:“病去矣!”存之且喜且讶:“儿旦夕虞不保,兄言何易也?”仲淳曰:“视儿目光炯炯,且饮食味甘,是精神已旺,胃气转矣!”寻果脱然起。
高存之的二儿子,小时候,有一年夏天,发烧连续十天十夜,饭食不进,只喝开水,病情危急。高存之请了许多医生来治疗,先是采用发汗的方法,体温没降下来,然后又服用麻仁丸泻下,发热如故。正在一家人惊慌失措如热锅上的蚂蚁之时,缪仲淳忽然来了。缪仲淳诊断后说:“这是伤暑证,白虎汤是这个病的基本方”。因为前面医生误用了汗法、下汗耗伤了元阳元阴,再加上十余日发烧不食,患者身体就十分虚弱了。于是,缪仲淳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三钱。一剂药服下,患者微微汗出,头晕目眩,不一会儿热就解了。于是,缪仲淳又开了一个方子,是预备着防治疟疾和痢疾的发作,方中仍用人参二钱,兼用健脾、清暑、导滞的药。果然,没过几天,患者就开始疟疾发作,于是赶快给他喝了缪仲淳预备的这个方子,疟疾的病证被控制住了。疟疾刚好,痢疾又来了,高存之实在没有办法,就自拟了生脉散加益元散的药方给他喝。小患者身体极度消瘦,十分虚弱,一班子医生见了都说“过不了几天啦!”于是,全家人又开始惊恐慌乱起来,不停的祭神祷告,祈求能消除这场病灾。这时候,缪仲淳又一次来了,这次他从松陵来,高存之告诉了整个过程。缪仲淳说:“生脉散、益元散用的不错啊!”。说完也不开诊,他径直去看小患者吃饭。小患者正在喝粥,缪仲淳就问他粥香好喝吗?小患者说:“好喝”。缪仲淳就大声说:“病好啦!”高存之听了心中很高兴,同时也很惊讶,就问:“我们正担心他旦夕不保啊,兄长的话听上去好像很轻松?”缪仲淳说:“我看了,你儿子目光炯炯,胃口正开,吃的香甜。这是精神已旺、胃气来复的征象!”果然,正如缪仲淳所言,小患者很快就康复了。
1、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江苏常熟人,明代医家,著有《本草经疏》、《本草单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
2、《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共4卷。明·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由丁元荐搜集缪氏临证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而改用今名。刊于明天启二年()。该书前3卷论病症,后1卷论药物,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反映了缪氏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丰富临证经验。
3、高存之,即高攀龙,字存之,明代大儒,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东林*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
4、汗法、下法:中医常用治法。汗法是通过一些辛散药物来振奋阳气,使病汗出而解,主要针对表证。下法是通过一些通腑泻下的药物来排除邪浊,使邪去而正安,主要针对里证。
5、麻仁丸: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厚朴、杏仁等组成。功能润肠滋燥,缓解大便。见《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6、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等组成。功能清热生津。见《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7、瞑眩:头晕目眩。古书讲“药不瞑眩,厥疾弗疗”,其意为服药后,若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
8、疟疾和痢疾。这里的疟疾,主要是指寒热往来发作的病证;这里的痢疾,主要是指腹泻的病证。这两种病证的病因当为暑湿困扰肠胃。
9、生脉散:又称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功能益气敛汗,养阴生津。见金·李杲《内外伤辩惑论》卷中。
10、益元散:即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组成。治一切热症。见金·刘完素《*帝素问宣明方论》卷十。
本案中,小患者患了暑热证。暑热证是一种外热干扰内阳的病证,极易耗散元气,若加上治不得法,比如本案中的汗法、泻法,就会导致虚阳外脱的危候。本案中,缪仲淳力挽狂澜,扶危木于即倾,采用人参白虎汤,培元固本、解热生津,使暑热得解。但是,由于失治和误治,小患者的元阴元阳已经严重受伤。对于随后节气将至的暑湿,小患者将无力耐受。为此,缪仲淳预先准备了健脾培中、清暑解热、化湿导滞的药方,以应对疟疾和痢疾。小患者的父亲高存之,也是一位略晓医理的大儒,运用了益气培本、清暑利湿的生脉散加益元散,十分对证。于是,小患者得以元阳内固,胃气渐复,病去而正安。
本案虽有失治误治,但缪仲淳和高存之的药方在关键时刻,存正祛邪,使病势扭转,正所谓“大病十去其六”、“宁失其药,勿失其势”。
--END--
作者:和风清阳、李磊
图案:来自网络
和风清阳